按:本文於2015年完成,並首先上載於DCFever網站上。現經過修訂後,重新上載到本網方便各讀者於我的Blog閱讀。
曾經聽過一句話,確實的說法已經記得不太清楚了,大概是「一流攝影靠想法,二流攝影靠技術,三流攝影靠器材」。我一直都把這句說話記在腦海裏,並以此為鑑,希望自己不會只顧追求器材,而忘記了攝影的本質。順理成章地,今次要討論攝影的三個層次也就是「想法」、「技術」和「器材」。
三流攝影靠器材
器材是在三者中比較快捷,也不用任何練習就能得到,只要你有錢就可以了。現在的攝影器材的價錢已比早年大眾化,要買到具有合理品質的單反相機和鏡頭也不算一件難事。如果攝影是如一般人所認為的有專業的器材就能拍出專業的人像,或是大師級的風景相,那靠攝影謀生的攝影師們就慘了。其實,這種對攝影的爭論已經有頗長的歷史。早在一百八十年前,人們已經在質疑攝影是否藝術的一門,因為當時攝影被視為一種簡單的技術,按下快門人人也懂;也被認定不能稱為藝術,因為攝影不能把想像昇華。由此可見,攝影被一部分人誤解為只要有器材就行,對他們來說攝影也毫無創意和想像力可言。
到底器材可以帶給我甚麼,為甚麼人們都樂此不疲地追求?我個人並不反對追求器材,但我不認為器材能使人不費力就成為懂攝影的人。專業而昂貴的器材能給我們更細膩的畫質、更精準的對焦、更亮麗的色彩,僅此而已。但不要忘記,一張好的相片應該能夠吸引眼球,並帶有衝擊力,甚至引起觀者共鳴和反思。所以說,只有名貴的器材並不見得可以讓一個對攝影毫不認識的人成為攝影師。
二流攝影靠技術
你可能會問,技術不是應該位列首位嗎?只要有好的技術,就能拍出好照片。的確,有技術的話,一般也可以拍出不錯的照片。假如你懂得慢快門攝影,你可以拍到絲絹般的潺潺流水;假如你懂得紅外線攝影,你會拍到色彩特別的風景相。但如上文所說,好的相片要有視覺上的衝擊力和引起共鳴,這些也是單靠技術難以做到的。如果器材是硬件,那麼技術就是軟件,是幫助攝影師把自己的想法和創意轉化成實物的工具。駕馭了技術,就能把想像實現。
一流攝影靠想法
想法,就是指攝影師對身邊環境的觸覺,看到其他人看不見的。
其實每個人所見的周遭景物,不是單純的物件,而是添加了觀察者的主觀感情的,投射到物件上。所以,每個人看到的也會略有不同。成功的攝影師能洞察這不同之處,然後用快門把情感表達出來,令觀者也令體會攝影師的想法和情感。
攝影師也會看到別人看不見的構圖,光影的虛實、顏色的對比,其他人未必能看到其美麗的地方,攝影師則會對這些景像甚為敏感,並把它們捕捉下來。而且,很多精彩的時刻也一瞬即逝,你得要有很敏銳的「攝影眼」才能把握這些黃金機會。我未接觸攝影前,也對身邊會攝影的朋友大惑不解,他們總是拍著一些普通人不會拍攝的畫面。直至開始學習攝影,才開始略懂欣賞它們的美感。
結語
器材、技術和想法其實是環環相扣,也是相輔相成,缺少了任何一樣也不可。若要真的學懂攝影,則不要只專注於器材上,也不要讓學會了的技術和理論成為困住自己的框架。
不妨讚好我的Facebook專頁,那就可以看到我的最新文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