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想要離開這裏,到某處去。」
這是一本關於東京、日本人、追夢的書。
這本書的作者小林紀晴有不少著作,但被翻譯成中文的卻只有這本《日本之路》和《東京文學寫真之旅》。第一次接觸小林紀晴的作品是在另一本比較近期出版的旅行攝影集。那本書輯錄了多位攝影師的旅行攝影作品,而小林紀晴的部分則在書的最後一章。閱讀過這本書旅行攝影集後,在網上找了一下小林紀晴的作品,他的作品風格讓我感到興趣,想要看看更多他的著作。
一直想要買到《日本之路》,但在網上發現已經絕版良久,所以一直把買書的事擱置了。後來聽聞出版社決定再次印刷這本書。於是某天午飯過後,我去了距離公司不遠的誠品逛逛 (那時是大學的暑假,所以去當了一下實習生)。沒想到就在那裏,我買到了這本絕版一時的書。
小林紀晴想要從台灣乘船回日本,乘船對他而言有獨特的魅力。船由基隆開出,目的地是沖繩石垣島。這趟由南至北的日本旅程由這裏啟航。
在旅行的途中,小林紀晴遇到不同的人,有剛剛從大學畢業的年青人,也有正在上班或自己經營生意的成年人和中年人。他們來自日本的不同地方,但大多都一個共通點—他們都在追尋夢想。小林紀晴把他們的容貌都拍下來,並放進這本書裏。
書中輯錄的照片並不像小林紀晴一向清新的風格,很多照片都十分暗沉,當中大部分肖像也以黑白拍攝。小林紀晴依旅行過的地方把整本書分為多個章節,每一章的開頭都是數張那個地方的照片。緊接下來的是小林紀晴前往那地方沿途所見風光的文字紀錄,然後是與不同人對話的內容。他會問那些他遇見的人一些關於追夢的問題,例如為甚麼要堅持做某事情,或者那件事情有甚麼地方令你著迷。
不少人也同樣地回答:「我在堅持做的事讓我找到自我。」
在每章的最後,可以看到這些故事背後主角的臉孔。不知道小林紀晴是否故意安排這樣的順序:首先是訪談內容,然後讀者才看見主角的容貌。我們習慣以貌取人,或許在不知道那些人的容貌,先聽聽他們談自己的過去、現在和將來會更好吧。
在松山,小林紀晴與敷村良子相約見面。敷村良子是一位小說家。她在高中畢業以前,一直生活在這個海邊小鎮上。在她撰寫的小說《加油向前走》中,曾經寫下自己對這個小鎮的心情,表示對能預測的未來感到沒趣,不想將來一直過著重覆而乏味的生活。
結果,敷村良子在十八歲那年離開了她的出生地松山,去了東京追尋自己想要過的生活。
東京對很多日本年青人來說,是他們夢寐以求想要去的地方,就像一件印著「東京」這個品牌的外套,穿起來一定很好看,想要擁有一件的想法。
敷村良子在東京的生活並不太如意。有天,她感到不能再這樣下去,於是回到松山去。她一口氣的寫下了《加油向前走》這本得獎的小說。她說如果還在東京生活,大概寫不出這本小說。或許那是土地的力量,在不同的地方生活,也會讓我們有不同的經歷、情感和想法。就是在東京的經歷,讓敷村良子寫下了這部得獎作品。
土地或許真的與我們有著不可分割的關係。生長於香港,讓香港人這個群體的人與人之間有結連,我亦會感到自己與別個地方的人有一點點不同。即使在外國人眼中看起來有點相像的大阪和東京,在日本人心中依而是截然不同。那裏的口音、人、文化都有很大的差別。就是這些差別,讓不同地方的有不一樣的生活和想法,際遇也自然有所不同。
即使生活的地方和際遇不同,書中的人們依然努力地追尋自己的夢想。距離《日本之路》首次出版至今,已經二十一年。書中的年青人已經變成了三四十歲的成年人和中年人,相信他們依舊努力地編寫著自己的奮鬥故事吧。